" 全國博物館倒數第一之爭 " 近來登上熱搜,有網友吐槽自己去過的博物館:或調侃展品布局混亂、展陳設計單一,或感慨部分文物的審美與大眾期待存在落差。
網友的調侃并非空穴來風,國內部分博物館在展品維護、布展邏輯和服務細節上確有不足。數據顯示,今年 " 五一 " 期間,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超 6049.19 萬人次,同比增長 17%,參觀量再次刷新歷史紀錄。當 95 后、00 后成為觀展主力,他們的需求早已超越 " 看個熱鬧 ",在遭遇展品陳舊、互動性差等情況時,失望與不滿難免轉化為網絡調侃。這種現象本質上是文化消費升級的體現:更多人不再滿足于 " 到此一游 ",而是渴望更專業、更沉浸的文化體驗。
面對爭議,博物館并非只能被動應對,更應主動求變。人們已經看到一些成功案例,比如甘肅省博物館憑借 " 綠馬 " 文創 IP 成功破圈,2024 年接待量突破 250 萬人次;今年暑期,北京部分博物館實施錯峰開放、延時開放,為更多游客提供更優質的參觀選擇。
在行業層面,博物館正從 " 靜態展示 " 向 " 參與式體驗 " 轉型。博物館的生命力,不僅在于藏品的陳列,更在于讓歷史 " 開口說話 "、讓文化 " 可感可觸 "。有媒體指出,AI 技術應用下的藏品數字化以及 " 博物館 +" 模式正成為新趨勢。例如三星堆博物館推出 " 尋覓三星堆 "VR 項目,讓觀眾得以 " 回到 " 祭祀坑發掘現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 "15 分鐘博物館 ",將旅客的等候時間轉化為文化熏陶的過程;中小博物館則通過 " 小而美 " 策略突圍,上海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以老式縫紉機、傳呼機等 300 余件生活物件為線索,串聯起上海百年居住史,讓觀眾沉浸式體驗石庫門生活的煙火氣。
事實上,去年 5 月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的評估結果顯示,202 家一級博物館均通過評估,僅有 1 家二級博物館、1 家三級博物館被評為 " 不合格 ",國內博物館總體運行水平良好。
" 倒數第一之爭 " 并不是惡意的挑剔,而是公眾對文化場域的更高期待。對一些被點名吐槽的博物館而言,這也可以成為其自我革新的契機。甘肅省博物館通過 " 銅奔馬 " 公仔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等成功案例就表明,博物館已有能力將各類爭議話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關注度,在互動中重構與公眾的文化對話。唯有如此,博物館才能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讓文化遺產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