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韓成功、王東
曾經被視為 " 現金奶牛 " 的光伏電站資產,如今正被大舉拋售。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 hxny3060)獲悉,6 月 25 日,晶科科技 ( SH:601778 ) 宣布,擬將下屬 4 家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公司名下的光伏電站設備全部銷售給中建投租賃,并同步將上述項目公司的持股平臺橫峰晶格的 100% 股權轉讓給天津金建。本次交易對價合計 2.87 億元,涉及光伏電站并網裝機容量合計約 76.55MW。
這是諸多電站資產出售中的最新一例。近兩年來,尤其是今年 "136 號文 " 出臺宣布新能源上網電價全面市場化后,光伏電站資產流轉在明顯加快。
華夏能源網不完全統計,2024 年以來有 10 余家光伏上市公司出售光伏電站,總規模約 36GW;同時,以往作為電站主要收購方的央企也在大舉出讓新能源電站,在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4 月轉讓的百余宗新能源電站資產中,國資央企占比超過 70%。
曾經光伏電站資產是想買都買不到的香餑餑,如今卻被大量拋售,這背后是光伏電站資產的價值重估。" 有賣就有買 ",那么,又是誰在做勇敢的接盤俠?
從 " 現金奶牛 " 到 " 燙手山芋 "
因此,作為現金奶牛,投資方往往輕易不會出售電站資產,比如 2022 和 2023 年的光伏電站交易規模僅 1.1GW 和 1.3GW。相比這兩年分別為 87.41GW、216.88GW 的年度新增裝機,顯得微不足道。
但從 2024 年開始,光伏電站的 " 地位 " 急轉直下,電站資產出售明顯多了起來。
以晶科科技為例,2024 年至今已出售了超過 1.36GW 的光伏電站,涉及戶用、工商業、農光互補以及海外集中式電站等。晶科的說法是," 優化資產結構,加快資產周轉效率,縮短投資變現周期。"
在所有企業中,戶用光伏龍頭正泰安能的電站出售計劃最為 " 大手筆 "。正泰安能已獲母公司正泰電器授權,計劃在 2025 年向大型能源國央企、金融機構等第三方投資者出售最多 14GW 的戶用光伏電站資產,市場價值約 420 億元。正泰安能的戰略思考是,向 " 綜合能源服務商 " 轉型。
民營企業 " 大甩賣 " 的同時,曾是光伏電站最大收購方的央企,也在拋售電站資產。
華夏能源網統計發現,2024 年全年,通過產權交易所平臺掛牌出售新能源電站資產的央企,有國家電投、國家電網、中廣核、東方電氣、三峽集團、中國電建、中核、中煤、中石油、中國中車集團、南方電網等十幾家。其中,僅國家電投一家就有 26 家子公司的新能源資產轉讓出售。
分類別來看,近年來被轉讓的光伏電站資產以分布式為主,但也不乏集中式電站。比如,多家央企的轉讓名錄中,都出現了早期建設的大型地面電站,林洋能源近期也宣布轉讓 9 個地面光伏項目。
電價下滑導致電站收益降低
去年,國家電投終止了山東那仁太新能源 100MW 戶用光伏項目,公布的原因就是其凈資產收益率僅 1.8%,遠低于 7% 的資本金收益率底線。
而這并非個別現象。某央企在 2024 年中工作會議總結中表示,近年來新增新能源項目有近 40% 無法實現承諾收益率,部分項目持續虧損,甚至投產即虧損,新能源已呈現出"增量不增利"局面。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光伏電站收益走低甚至虧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近年來裝機猛增之下,各地發布了分時電價、新能源參與市場化交易以及限電停發等政策,刀刀砍向光伏,大量電站都陷入了無利可圖的困境。
2024 年,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出現了長達 21 小時的負電價;寧夏和甘肅光伏電站全年綜合電價跌至 0.2 元 / 度甚至更低。而第三方電力交易機構數據顯示,2024 年各省光伏交易的平均價格基本落在 0.2-0.4 元 /kWh 的區間。
受光伏交易電價走低影響,光伏電站大面積虧損成為必然。2024 年一季度正泰和晶科位于甘肅的集中式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分別跌至 0.18 元 / 千瓦時和 0.27 元 / 千瓦時,電價跌幅均超 40%,有開發商因此虧損 8000 萬元。受此影響,甘肅當地已批準的某大基地項目,在投資決策會審議時被否決。
今年,各地電價繼續下降且范圍進一步擴大。今年 4 月,山東和內蒙古蒙西的光伏發電現貨結算均價已低至 0.016 元 / 度,江蘇省中長協電價也從 4 月的 0.395 元 / 度降至 6 月的 0.31 元 / 度。
中電聯預測,未來三年內,隨著現貨大面積運行,新能源交易電價將進一步下滑。受電價持續下滑影響,很多新建新能源項目投產即虧損,呈現 " 增產不增收,還減利 " 的局面。
對光伏企業來說,如何應對電站虧損問題?
出售在手電站資產、減少持有量,只是應對方法之一。很多民企加快了流轉速度,比如晶科科技和林洋能源,一個近年推行 " 滾動開發 " 的輕資產化運營戰略,一個則在加大投建平價新能源電站規模,截至 2025 年 3 月底林洋能源自持電站中平價電站占比已達 47%。
地方國企是主要接盤方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2024 年,廣東能源、廣州發展、廣東電力、京能、天津能源、山東高速、四川能源、浙能集團、中新綠能等一系列省屬能源投資公司,都在持續收購光伏電站資產。其中,廣東能源收購規模約 1.2GW,山東高速、天津能源等則達到 300MW 以上。2025 年,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擬建及收購的新能源電站規模,也已達到了 2.78GW。
在戶用光伏領域大舉收購的越秀資本,背后也是地方國資——廣州市國資委。2023 年到 2024 年上半年間,越秀資本在新能源領域累計投入了近 260 億元。截至 2024 年末,越秀管理的戶用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達 14.08GW,累計服務農戶 45 萬戶。
地方能源企業和投資平臺為何如此熱衷接盤光伏電站?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肩負著地方能源轉型重任。各省地方能源平臺通過發展風光新能源,形成地方政府掌控的綠電資源,與火電等本地電源協同運營,完成裝機和消納指標,滿足能耗 " 雙控 " 考核要求。
另外一個原因是,土地財政落幕后,各地財政鮮有持續穩定的收入項目,綠電資源正好補齊這一短板,形成提供穩定收入的新型 " 綠色資產 "。
正是在上述兩大目標的指引下,2023 年前后,各省對其地方能源國企進行了整合重組,一大批地方能源巨無霸迅速崛起。華夏能源網統計發現,總資產在 2000 億以上的省級能源集團就有 10 家,山東能源集團和晉能控股資產總額甚至超萬億,規模和營收水平跟有的電力央企差不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能源國企不僅在大舉收購電站,還在爭奪光伏指標。據媒體統計,2024 年以來,已明確業主的 230GW 風電、光伏項目指標中,五大發電 + 三峽集團共獲得約 91GW,剩余的的 139GW 開發指標絕大部分被各地方能源集團獲得。從各方面來看,地方能源集團的新能源業務,儼然有超越央企之勢。
如今,地方能源集團補上了民企、央企 " 后退 " 留下的空位,光伏電站資產實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流轉。隨著新能源全面入市終結掉光伏電站投資的粗放經營時代,電站資產需要的是更加專業的運維和更具效率的管理。" 撿到籃子里都是菜 " 之后,地方能源集團如何讓這些資產發揮出更高效益,將是一項長期挑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