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本周,這兩家公司的頭頂,一個艷陽高照,一個陰霾重重。
本周昨天,英偉達公司市值短暫沖破 4 萬億美元。而它曾經的老伙計英特爾,終于坦承了自己的落后。
「我們不在全球芯片公司前十名了…… AI 競賽已經太晚了。」
——在一份意外泄露的全球員工內部講話中,英特爾新任 CEO 陳立武這樣講到。這位半導體巨頭的新掌門人,以一種「攤牌了,不裝了」的語氣,向全球員工坦白:英特爾在 AI 時代掉隊了,而且可能追不回來了。
「我們不在前十名了」
想象一下,一個曾經統治 PC 時代的芯片霸主,如今卻像遲到的學生一樣站在門口,望著早已被坐滿的教室,尷尬地承認:「對不起,我來晚了。」
這正是英特爾在當下的 AI 領域,以及被 AI 完全裹挾的芯片行業的處境。根據美國媒體《俄勒岡人》獲得的一份英特爾內部講話視頻,CEO 陳立武毫不掩飾公司的頹勢:英特爾已經不在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了。而在 AI 芯片的競賽中,「我們追不上英偉達了」
「在訓練(芯片)上,我覺得對我們來說太晚了,」陳立武在這次不到半個小時的在線溝通中,對全球員工如實說到,并指出英偉達在市場上的地位「太強了。」
這種「CEO 親口認輸」的場面,在科技行業實屬罕見。別說公開表達,即便是在硅谷科技巨頭的內部溝通中也極少發生,因為這種表達往往意味著管理層無顏以對員工,非常容易損害士氣,間接導致員工流失。在大公司中,高管通常會用「戰略性調整」、「短期挑戰」等話術來掩飾問題。
可能是因為剛執掌英特爾不久,陳立武能夠更加直截了當地承認現實,直接掀開遮羞布,丟掉無意義的「體面」。
曾經,傳承了仙童半導體衣缽的英特爾,是硅谷的驕傲。「Intel Inside」的標簽貼在每一臺電腦上,它的 x86 芯片幾乎等同于「計算力」的代名詞。但如今,英特爾卻已成了 AI 時代的「旁觀者」,一位遲暮的拳王,站在擂臺上氣喘吁吁,看著年輕的挑戰者們——英偉達、AMD、臺積電、甚至蘋果——一個個從它身邊超越。
這已經不是英特爾這家公司第一次錯過技術革命了。
當蘋果發布 iPhone,高通、ARM、三星等迅速搶占移動芯片市場,英特爾一度固執地認為「手機只是玩具」;
2012 年深度學習開始爆發,GPU 因為并行計算優勢成為了 AI 訓練的首選硬件,而英特爾仍然堅信「CPU 才是計算的未來」,直到對手的 CUDA 生態統治了機器學習世界,才匆忙收購 Nervana 來補足 AI 技術棧;
即便在 CPU 業務上,英特爾也仍然在擠牙膏,CPU 性能微乎其微,勉強維持著摩爾定律,但對手的性能早已是換代翻倍的水平了。
當 AI 的鬧鐘敲響,英特爾卻睡過了。鬧鐘過后,可就只剩下警鐘了。
陳立武在這次泄露的講話中,也提到了「調整戰略」。
AI 芯片需要長期投入,英偉達的領先優勢,少說也有 3-5 年。而英特爾這家公司,過去一直跟隨摩爾定律的鐘擺規則,來安排技術進步和產品發布的節奏。這或許沒錯,畢竟摩爾定律不只是個行業規律,更是高精密技術生產的鐵律(至少英特爾這樣認為)。
但問題是,老伙計英偉達已經在跟「規模法則」 ( Scaling Law ) ——大模型訓練 / 推理的「第一性原理」——做攻守對抗了,英特爾如果還抱著嘀嗒鐘擺的陳規不放,已經不止從技術上,而是從指導思想上落后了。
如果英特爾是一艘核動力航母,對手可能早就是太空飛船了。
如今的英特爾,就像一位曾經的世界冠軍,現在卻不得不承認:「是的,我老了,年輕人比我強。」而科技行業的殘酷之處在于——它從不等候遲到者(除了蘋果)。
無論怎樣,陳立武的這次演講都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要么是英特爾觸底反彈的起點,要么是帝國黃昏的注腳。但無論如何,在 AI 時代,我們恐怕再也看不到「Intel Insid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