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研究顯示,盡管亞洲出口量大幅激增,但美國庫存增長卻相對有限,暴露出貿易前置效應的復雜性。
7 月 12 日,據追風交易臺消息,匯豐銀行在最新報告中指出,近期數據顯示,中國亞洲其他地區的出口量均創下歷史新高,韓國二季度出口量環比增長也表現強勁。然而,這一現象引發了一個謎題:
美國進口商如果確實在大規模囤貨以規避更高關稅,其庫存理應大幅攀升,但實際數據并未顯示如此明顯的增長。
匯豐首席亞洲經濟學家 Frederic Neumann 指出,雖然美國零售庫存有所上升,但僅回到了 2022 年 9 月的峰值水平,與疫情期間的庫存激增相比相形見絀。這一反差可能有三種解釋:數據滯后、保稅倉庫存儲,或者美國終端需求超預期強勁。
報告稱,如果是后者,意味著亞洲出口商可能避免此前市場擔心的 " 前置出貨 " 反噬效應。不過匯豐警告,高額關稅最終仍將對亞洲出口造成重大沖擊。
亞洲出口量創歷史新高,美國庫存僅溫和增長
匯豐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和新興亞洲(除中國外)的出口量指數均達到歷史高位。其中,韓國二季度出口量環比增長顯著加速。
報告稱,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美國零售庫存銷售比在近幾個月幾乎沒有變化,表明零售商目前實際上維持著相對精簡的庫存水平。其他指標也印證了這一點:
美國物流經理調查的庫存組成部分顯示,雖然總庫存有所擴張,但擴張步伐并不特別快,且低于 2021 年中至 2022 年中疫情相關供應鏈沖擊時期的水平。
匯豐在報告中給出了三種可能的解釋:數據滯后、保稅倉庫存儲,或者美國終端需求超預期強勁。
1、數據滯后:美國零售商對集裝箱進口量的預測顯示,雖然進口量在 4 月份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但 5 月份大幅下滑,可能是對 4 月份關稅公告的滯后反應。
零售商預測 6 月和 7 月進口將大幅激增,推測是 8 月 1 日關稅上調前的前置采購所致。此后,進口預計將大幅回落,遠低于 2023 年水平,可能是早期前置采購的反噬效應。
2、保稅倉庫存儲:美國進口商可以將貨物在保稅倉庫存放最多五年,在貨物發放分銷前無需繳納關稅。考慮到關稅的持續不確定性,進口商可能大量采購貨物但打算將其保存在保稅倉庫中,直到實際銷售或關稅上調前才釋放。
數據顯示,來自中國大陸商品進入保稅倉庫的比例確實出現激增,盡管該系列數據波動較大。不過,這些商品僅占從中國大陸采購總量的不到 4%。而且,來自其他亞洲經濟體的進口商品使用保稅倉庫的比例仍在正常范圍內。
這暗示一個誘人的前景:美國終端需求可能比預期更強勁,前置出貨的反噬效應可能不如擔心的那么嚴重。不過,匯豐強調,假設高額關稅不會在某個時點對亞洲出貨造成重大沖擊是不現實的。